最近感覺到一個問題,
『好像用英文比較容易搞笑』。
當這個問題浮出意識時,我正看著一些網路上翻譯的搞笑影片。
有的是翻譯的圖片,來自美國、日本也有。
彷彿是台灣需要大量進口笑點似的。
當然諷刺政治的笑點,我想台灣應該是不缺乏才是,
但是相對之下台灣人似乎很缺乏自娛自嘈的習慣。
我坐在躺椅上,開始想著這個問題。
我開始想用文化差異的框架,試著來解釋這個問題看看。
在我跟美國人接觸的經驗中,當在多人一起吃飯閒聊時,
我常發現到,美國人不僅喜歡有自信地論述自己的意見,
也喜歡跟別人討論或辯論,
像是某次聚會的早餐中,一個話題"C++ Vs. Python",
某位認為C++是程式語言中的頂點,
另外常用Python寫程式的同學,自然就不以為然,
我兩種程式語言都有接觸過,也加入了這個早餐的辯論中。
中文的環境中,
我到比較發現,一群人聚會閒聊時,
話題比較不偏向於辯論,而是"關心",
像是交換情報:那邊有好吃的餐廳,
像是分享趣聞:誰誰做了什麼白癡的事情。
本身台灣的文化背景甚至是在教育環境,
很常壓抑創造與想像能力的價值,
我們變的不習慣去"想",反而是去"接受"比較多。
所以許多人就日復一日停留在相對穩固但卻單調的地基上,昏昏欲睡的活著。
幽默並不是要裝瘋賣傻,
我想幽默的精華是創造與想像,一個好的比喻就也是幽默。
比方說在我當TA的時候,
學生問我LHC(粒子對撞機..)的研究到底是在做什麼的,
『你可以想像你要研究一隻手錶,但是你不能打開它,
於是你買了100隻相同的手錶,來砸爛它,
你的研究工作就是看那些砸爛後的小元件是什麼,
然後去推測這隻手錶是如何運作的』
我想這樣講,應該就比較好理解些了。
另外個小故事也是在當TA時發生的,
有次某位護理系的學生,跟我抱怨為什麼加熱要這麼久,水都還沒沸騰。
『因為它是你的病人,你得有耐心才行』 (英文中patient, patience 剛好是雙關語)
我的學生傻笑了一下,就繼續等水沸騰不再煩我了。
有一天,我看我朋友在office做研究,但是沒有開燈,整間房間暗暗的,
我就打趣的問到『Are you the Dark Knight?』
蝙蝠俠電影其中的一部就是黑暗騎士( The Dark Knight),
而 night 與 knight的發音是一樣的,
我朋友理解了之後,也是嘴角揚起笑了一下。
有次我也不知哪來的靈感,跟別人說要 D tone。
其實那是低調的諧音字啦,哈。
另外,我也覺得跟心理因素有關,因為英語不是我的母語,
當我用英文來表達時,對以中文認識的自己有一段隔離感,
就好像是在線上遊戲一樣,
那種隔離感就好像種保護作用,
降低了搞笑後可能會帶來的尷尬,
所以才會讓我覺得用英文比較容易搞笑。